日期:2025-07-01 15:19:42
1950年秋天,一个盲人民间艺人拉着二胡,奏响了一首旋律。27年后的某一天,这首旋律被录制在激光唱片中,并通过美国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送往浩瀚的外太空。从此,这首曲子《二泉映月》不仅为人们所知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甚至有可能被远在外星的生命所聆听。
这位盲人艺人,或许一生都未曾梦想过,自己会被与贝多芬相比,毕竟在100年前,他连能否活下去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就是阿炳——一位命运多舛、身世曲折的民间音乐家。那么,在那个乱世中,阿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呢?
离奇身世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江苏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道馆内,一个男婴的出生,注定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这位婴儿被命名为华彦钧,后来的民间艺人阿炳。
展开剩余86%阿炳的童年充满了悲剧与孤独,从小便不知道父亲是谁,身边的伙伴常常取笑和欺负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母亲。直到4岁那年,母亲在亲族的逼迫下选择了自尽,阿炳再度陷入了无人照顾的境地,随便被送到了乡下,远离了家乡。
8岁那年,一个男人把他带回了雷尊殿,开始成为他的道士小弟子。这个男人后来成为了阿炳的师父,尽管阿炳并不知晓师父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是雷尊殿的主持,而且在吹拉弹唱方面,样样都很精通。
在道教文化中,音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位道士来说,精通音律能赢得更多的尊敬与地位。阿炳心中深深敬仰这位师父,并渴望能学到他的一身技艺。师父告诉阿炳,首先要在私塾中磨练心性,因此,他便被送去私塾,学习了三年书本知识。
虽然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阿炳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学问。等到他学业稍微有些基础时,父亲开始教他乐器与曲目。师父很快就发现,阿炳在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这让他极为欣喜,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了传承人的希望。
于是,他开始加倍地教导阿炳。学习笛子时,要求他迎着风吹,还用铁圈和秤砣增加腕力;学二胡时,也特意换上粗壮的外弦,阿炳的双手经常被勒出血,但依然没有放弃。经过长期的训练,阿炳的音乐基础越来越扎实,他不仅能熟练地演奏各种乐器,还能创作出动听的曲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炳渐渐在当地的道教音乐圈中崭露头角,并开始参与正式的演奏活动,年仅17岁,阿炳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年轻才子。
原本,他的命运应该会一路平顺地走下去,但命运偏偏不给他这个机会。就在他21岁时,师父突然生病,并在临终时向阿炳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就是阿炳的亲生父亲!
原来,二十多年前,阿炳的父亲与寡妇吴阿芬私情发生,被揭露后,吴阿芬被族人逼迫自杀,而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阿炳的父亲把他送到乡下抚养。阿炳得知真相时悲痛欲绝,但父亲很快就去世,留下了他一人,承载着未曾实现的父子情感。
街头艺人
在继承了雷尊殿的道士职位后,阿炳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周围的人也开始围绕着他转。尽管如此,阿炳也没能抵挡住生活中的一些恶习。他染上了吸毒、赌博等不良嗜好,甚至因为纵欲过度,患上了梅毒,最终双眼失明。
失去双眼后,阿炳的生活一落千丈,身边的朋友纷纷离去,曾经的财富也消耗殆尽,最终他只能依靠街头卖艺维生。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阿炳常常感到羞耻,握着二胡却不敢开口。可当他看着来往的行人时,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若是不唱,恐怕明天就会饿死。于是,他鼓起勇气,放开了手中的二胡,开始演奏。
令他意外的是,他的音乐迅速吸引了很多路人的注意。失明后,阿炳反而能够集中精神,二胡的弓弦似乎承载着他所有的情感。人们纷纷停下脚步,听他拉奏,那些日复一日的演奏,渐渐让阿炳成了街头艺人的代表。
阿炳选择在人流较多的地方演奏,例如茶楼、烟馆等。尽管他的表演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掌声,很多人只是觉得他可怜,甚至有些人感到害怕,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二胡中的悲怆与无奈。
在这些日子里,阿炳遇到了一个叫董催娣的女人,她是一个农村寡妇,带着对阿炳的深深同情和关爱,成了他唯一的依靠。尽管两人生活依然贫困,但他们相依为命,度过了些许温暖的日子。
不久之后,阿炳开始将一些社会时事融入到自己的演奏中,通过二胡表达对时局的感慨。没想到,这样的曲调竟然让人耳目一新,许多听众纷纷停下脚步,给予他更多的关注。渐渐地,阿炳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们开始称他为“瞎子阿炳”,并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颠沛流离
随着时代的动荡,阿炳的生活更加艰难。1932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上海,阿炳用二胡创作并演奏了《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曲子,迅速在民间传开。
后来,阿炳因战乱辗转各地,先是前往上海,再后来到了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甚至出演了电影《七重天》。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颇具民族气节的曲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听松》。
到了1939年,阿炳回到了无锡,在街头继续为人们演奏自己的作品。他不仅精通琵琶和二胡,还能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使得每场演出都让观众惊叹不已。即便是日军也对阿炳的才华表示钦佩,每当他演奏完毕,日军会为他留门。
然而,阿炳也因为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得罪了许多权贵,最终被禁止在崇安寺门口演奏。为了维生,他不得不继续在街头拉奏二胡。
正是在这段极度困苦的日子里,阿炳创作出了《二泉映月》的初步形态。这首曲子很快被传唱开来,成为他音乐生涯中的重要作品。
命运终结
1950年,阿炳的作品开始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前往无锡,为他录制了几首经典曲目,其中包括《二泉映月》。这些曲子最终传世,成为了中国音乐的瑰宝。
阿炳的名声渐渐传遍全国,尤其是在1959年中国国庆时,《二泉映月》被赠送给国际友人,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
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光,阿炳再一次拉响了《二泉映月》,在无锡牙医协会的大会上演奏。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公开演奏。演奏结束后,阿炳深感病痛的
发布于:天津市申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