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我们讨论了第五次战役专题的第八篇内容:为什么彭德怀将陈赓和宋时轮任命为第二、第三副司令?这个安排背后的深意是什么?今天,我们接着探讨第五次战役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宋时轮、陶勇和王近山联合向彭德怀提出的建议,要求终止战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封电报的提出?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进行到第5天,即5月20日时,负责东线作战的9兵团司令宋时轮、副司令陶勇以及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联名向彭德怀发出了这样一封电报:
“根据当前的战场情况,美军已经开始向东线调兵,伪军在溃散后迅速缩回,特别是我方部队的粮食供应快要结束,个别单位甚至已经出现饿饭现象。我们认为,如果战线不再展开大规模进攻,仅仅集中于东线的一部分进行局部作战,再歼灭敌人的一部分有生力量,代价会非常高,而且无法达到最终的胜利,甚至可能没法实现战略目标。所以,我们建议暂停战役,调整部署,整理部队,为未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这封电报,虽然简短,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回顾这段历史,很多时候,战史研究中对于这类电报的关注较少,尤其是兵团级以下的电报资料,往往没有太多的记录。比如,《彭德怀年谱》和《彭德怀军事文选》中,都没有涉及这封电报。尽管如此,这封电报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彭德怀在收到这封电报后,于第二天(5月21日)便正式决定结束第五次战役。
展开剩余71%在战史界,对于这封建议终止战役的电报,研究和解读不多。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重要性:
1. 电报内容反映了客观的战局判断
首先,这封电报对于战局的分析非常客观,显示了宋时轮、陶勇和王近山对战局走势的精准把握。从第五次战役的初期目标来看,战斗的目标过于宏大,涉及歼灭美军、英军、土耳其军队以及伪军的多个师和旅。而到了第二阶段,指挥官们已经意识到,美军在作战过程中对我方的意图进行了有效的应对,迅速调兵,加强了东线防守,使我方失去了战略的突然性。在战斗持续进行的同时,我方部队面临严重的后勤问题,尤其是粮食供应短缺,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他们提出:“不能搅出一个大结局,还不如就此收兵,调整部署”,这一建议体现了他们对于战局的深刻理解和对局势变化的迅速应对。
2. 具有“止血”意义的战略决策
历史学者在研究第五次战役时,有时会认为第二阶段的作战不如不打。然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五次战役动员了百万大军,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如果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或者贸然终止战役,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因此,宋时轮、陶勇和王近山的决定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他们看到了敌人的应变能力和我方力量与敌人的差距,明白如果继续强行作战,不仅会付出巨大代价,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损失。因此,及时终止战役,不仅是对现实情况的明智应对,也为后续的防御阶段奠定了基础。
3. 电报的内容有些含糊,存在一定遗憾
虽然这封电报的决策具有重要性,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电报的措辞显得略微保留,缺乏坚定的决心。如果电报能够明确提出具体的后续行动方案,可能会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此外,紧接着发出的“准备再战”的指示电,也暴露出一定的矛盾。如果他们在等待彭德怀的回复时,能够明确表态休整部队,可能会避免给下属造成继续作战的误导。结果,在“准备再战”的指令下,部队依然误以为战斗还未结束,士气可能会受到影响。
总结
虽然这封电报在内容和语气上有所保留,但它从战略层面展现了宋时轮、陶勇和王近山的远见卓识,他们对战场局势的把握,迅速提出了调整战略的建议,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总的来说,这封电报是对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理性反思,也是对整个战役走向的重要调整。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第五次战役中的一些关键决策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探讨军令不一时,责任如何划分。敬请期待。
发布于:天津市申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